您好!欢迎访问西安市健康教育所网站! 网站邮箱 在线留言
您暂无未读询盘信息!

西安市健康教育所

争创文明城市 共建和谐家园

健康你我他

首页 > 科普健康知识 > 妇幼保健
儿童用药 家长的“三观”要正
发布日期:(2019/03/12) 来源:点击次数:435

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现状大多是用药靠掰,剂量靠猜,这给儿童健康埋下了隐患。家长的不良用药行为,如购买海淘药、迷信中成药无副作用等,都会让孩子“受伤”。上海市儿童医院药学部专家团队表示,家长在给儿童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牢记注意事项,切不可想当然,更不能随心所欲。


“第一观”:海淘要冷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找代购、海淘等越来越普遍。海淘药品这几年受到新潮宝爸宝妈们的热捧,但是海淘的药真的比国内的药来得更安全吗?有必要去购买传的神乎其神的海淘药物吗?下面就来跟读者好好聊一聊海淘药物的那些事。


六大风险很难避免


第一,语言不通,说明书成“天书”


海淘药无中文说明书,对于肝肾功能尚不完全、解毒能力差的儿童,很可能因为过量使用药物而造成药物中毒。如果发生问题,医院在处理上也存在许多困难。在国外,尤其是在日本,部分药品直接摆放在药妆店,周围可能充斥着各类生活用品或化妆品,因此大大降低了购买者对这类儿童药品的警惕性。


第二,剂量千差万别


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了包装说明上的阿拉伯数字,而忽视了后面紧跟的剂量单位。国外使用的换算单位很可能和中国不一样。而且由于东西方人种的差异,药物说明书上的指导建议也存在差异。


第三,出问题维权难


很多药品对存储、运输、保存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海淘过程中,普通物流和快递难以达到相应条件。而且面对众多的海淘商家,家长根本无法区分药品究竟是国外原购,还是假药、劣药。海淘属于跨境交易,同时物流环节也十分复杂。


第四,性价比不高


海淘药除了贴有“神药”的标签之外,价格昂贵也是它的一大特色。也正因为价格昂贵,抓住了消费者越贵越好的心态,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有些微商在利益的驱动下甚至随意更改日期,出售快要过期的药品,掺杂使假等,这使得儿童使用海淘药的风险难以预估。


第五,不宜海淘儿童药


儿童不是小大人,不能随意参照成人用药。家长在给孩子用药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各项内容。对无中文标识的海淘版成人药品或保健品,坚决不能给孩子服用。对没有明确规定儿童禁用的药品,则需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选用适宜的剂型和剂量,并注意观察,监测用药效果或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第六,不推荐海淘儿童保健品


盲目给儿童服用补品,有时不仅无益,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危害。比如:某些保健品含有激素或类激素成分,长期服用会促使儿童性早熟。一些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保健品及补剂,往往含糖分太高,长期服用易导致儿童龋齿、厌食或肥胖及各种营养过量或不平衡等。


买海淘药物前先问三个问题


海淘药物并非不可行,但是建议在给孩子使用海淘药物之前,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1.是否已经明确这种药物的成分、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推荐读原版药物说明书,不能完全听从微商、广告商或是周围亲友的解读。2.这种药物用于孩子是不是安全的?建议在和儿科医生或药师确认后再使用。3.国内有没有和这种药物类似的替代品?近几年,国内对儿童药品的研发力度大大加强,有些海淘药在国内也批准上市了(有了中国版的说明书),很多药物其实没必要去国外海淘。


除此之外,有能力的家长最好将自己海淘药物的成分、剂量、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以及中毒症状等翻译成中文,并且打印放在家里醒目处。这样就能进一步避免家里老人给孩子用错药,而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出现的话,拿这些资料前往医院,也能够帮助医生对孩子进行对症治疗。


“第二观”:不要想当然


儿童不是成人的微缩版,而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长发育尚处不完善阶段,因此家长不可把用药经验照搬到孩子身上。儿童不能随便使用成人药品,用药需遵医嘱,自行用药时需注意以下“五要诀”。


不要选用儿童不宜使用的药物


有些药物不适合儿童使用,家长拿捏不准时建议咨询药师或医师。限于篇幅,在此举例一二,比如抗生素中,四环素类的药物会造成儿童的四环素牙问题,8岁以下的儿童不推荐使用;氟哌酸、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等影响关节和软骨发育的药物,18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对听神经和肾脏有一定的毒性,携带有耳聋基因的患儿使用后可能发生不可逆的失聪;镇咳药中,像右美沙芬、磷酸可待因等中枢镇咳药也是不推荐的,其中前者禁用于2岁以下的患儿,同时也不推荐4岁以下的患儿使用,而后者则由于其成瘾性,要求12岁以下儿童禁用,同时也不推荐12岁~18岁儿童使用。


常见病用药要谨慎


去医院排队看病是一件令家长头痛的事,因此家长学会常见病的用药很重要,在家就能把儿童的常见病处理了。下面以常见的感冒和腹泻为例,感冒发烧用退热药,退热药一般就选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或布洛芬口服液;感冒、咳嗽、咳痰选止咳化痰药;止咳化痰药一般就选氨溴索口服液、丙卡特罗口服液、氨溴特罗口服液和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这些药物作用温和、促排痰,可起到平喘止咳的作用。如果3天~5天仍未好转或持续加重,还是建议去医院处理,以免耽误病情。再比如,腹泻不严重可以观察1天~2天,未好转可以选用蒙脱石散,也可以加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如果水样泄严重,每次腹泻后需要适当使用口服补液盐(Ⅲ)补充丢失的电解质和水分;如果3天仍未好转应考虑感染性腹泻或其他诱因,家长需要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感染性腹泻需要根据粪便培养结果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抗菌药物,家长不可自行选药。另外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尽量不要选用复方制剂,尤其是4岁以下的儿童。复方制剂容易导致重复用药。


选对适合的药物剂型


家长最头疼的一个难题喂药,尤其是婴幼儿,不仅要求剂量准确,还要求喂起来方便,因此在药物剂型的选择上也是有讲究的。儿童尽量选用适合的剂型,比如口服液、滴剂、颗粒剂、咀嚼片、泡腾片和分散片等。这些剂型的最大好处就是分剂量方便,尤其是口服液和滴剂。用药剂量都可以根据体积来量取,不仅剂量准确,而且比掰片方便。另外,由于这些剂型都添加了儿童易于接受的矫味剂,因此口感易被儿童接受,不容易对用药产生抵触情绪。


不要迷信中成药无副作用


家长都希望给孩子用的药既有效又没有副作用,但很遗憾,这只是家长的美好愿望而已,现实中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家长一定不要走进中成药比西药安全的误区。现实的情况是部分中药或中成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本就没有得到过临床试验的验证,有的药物连副作用是什么都还没搞明白,安全问题就更无从谈起了。而在生活中,关于中药或中成药的肾损害、肝损害,重金属超标等报道也屡见报端,所以千万不要迷信中药或中成药。此外,中成药一般都有口感差、儿童不易接受的缺点,容易使患儿对用药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治疗。


优选口服给药


推荐的剂型多为口服剂型,因为口服给药是优选给药途径。临床上选择给药途径的正确顺序为口服、外用、肌注、静脉给药,因此能口服就不要静脉给药。但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静脉给药起效快、效果好,这样孩子病也好得快,少遭罪。但实际上,药到病除的愿望很难实现。不管哪种途径给药,只要选对了药,病情都会好转的,所以效果跟给药途径关系不大,而且静脉给药风险大。临床上报道的绝大部分药品不良反应都由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因此口服用药最安全。


所有药品一定要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一旦误服可能致死。


“第三观”:别大惊小怪


近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次发布通告,修订部分药品说明书中有关栏目内容。其中,就涉及儿童这个特殊人群的用药,多个药品新增加了“儿童慎用”、“儿童禁用”等注意事项内容。有的家长望文生义,看到“禁用、慎用”这几个字就认为这个药品有危险,担心给儿童带来损伤。其实,大可不必谈虎色变,害怕给儿童用药。


家长不必“谈药色变”


首先,说说备受关注的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儿童实际上是一个多年龄段的群体:既包括刚出生28天以内的“新生儿”、满月到1岁的“婴儿”、1岁到3岁的“幼儿”、3岁到6岁的“学前期儿童”,6岁到12岁的“学龄期儿童”,也包括12岁到18岁的“青春期少年”。儿童年龄跨度大,各个阶段身体以及身体内的器官发育情况是不同的,器官功能成熟的程度每个阶段也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说,脱离年龄段,泛泛而谈地说儿童,很难会取得一个一致的结论。所以,“某某药儿童禁用”泛泛的表述不是很严谨的。应该明确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安全评估意见。因此,某些药品“新生儿禁用”,年龄较大的儿童使用时风险就比较低了。类似地,成年人经常服用的药物,对儿童来说不一定安全,因此家长不宜擅自给儿童用相对安全性较高的非处方药品。因为若不能正确服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次,药品“禁用”与“慎用”是基于对药品治疗过程中潜在风险大小的评估,是对我们整个群体对某个药品的治疗获益和治疗风险权衡之后得出的结论。“慎用”、“禁用”只是这个药品在特定情况下的风险比较大而已。之所以强调群体,是因为这些结论是基于临床研究或者临床观察的总体数据得出的。获得这个总体数据的人群从概率学角度,绝大部分是普通人,难以包括许多罕见的情况。但是,临床大规模应用过程中,总归会遇到某些的罕见情况,有些特殊体质的病人用药后的反应会与常人不同。在临床上就表现为药品不良反应,有些还比较严重,即所谓的“毒性”。这是人和人的个体差异造成的。


儿童用药家长须谨慎


“某某药规定儿童慎用了,前两天刚服用过,怎么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目前所有新的药品上市前,都要按照国际公认的流程和内容进行严格的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临床应用过程中还会发现新的潜在危险,经过专家评估风险之后,警示医务工作者禁用、慎用。也有些药品主要是治疗成年人的疾病,儿童群体几乎不会用到,譬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对儿童来说,没有临床研究数据或者没有使用的必要,评估结果自然是相对潜在风险高,治疗获益小,规定了儿童禁用、慎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药品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家长既要慎重对待药品,不宜自作主张用药品,但也不必草木皆兵,谈“药”色变,理性对待,听从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意见为宜。


禁用与慎用有什么区别


儿童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耐受性差,部分药物在成人身上只有轻微的副作用,在儿童身上却会放大成严重的毒副反应。一些常见的儿童药品也不是都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小儿。家长们在给宝宝用药前一定要注意阅读说明书禁忌和注意事项部分。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告以及药品说明书整理了两种儿童禁用药物清单,详见文中左侧表格。这些儿童药物有明确的禁用年龄,家长一定要牢记常见。


流感高发季 药吃对了是关键


相较于普通感冒而言,流感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繁殖能力,从感染到发病时间非常短暂。关节肌肉酸痛、畏寒、乏力等全身症状重,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伴寒战。流感大多呈自限性,但部分可出现肺炎、脑炎等并发症,因此不可小觑。


奥司他韦是最常用的治疗和预防流感的药,目前国内有两种剂型,胶囊剂和颗粒剂,对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效。研究表明,奥司他韦能缩短流感发热和疾病症状的持续时间,还可降低并发症(中耳炎,肺炎和呼吸衰竭)的发生风险,对高危人群或重症感染人群很有意义。


并不是所有人得了流感后均需要抗病毒治疗。用于治疗流感时,在症状出现的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最有效,但只有以下并发症高风险的流感人群才需要使用,主要包括: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年龄>65岁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哮喘),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孕妇及围产期妇女,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19岁的人群,极度肥胖的人以及长期住院(含养老院)的人群。


奥司他韦也可用于预防流感,但也不适合所有人,仅用于可能发生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如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65岁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等),且在密切接触传染期病人后的48小时内。需要注意的是,奥司他韦仅在用药期间发挥流感预防作用,故而不能取代流感疫苗。


那么奥司他韦的适用年龄是多大?根据我国的药品说明书,奥司他韦用于≥1岁的儿童流感的治疗,用于≥13岁的青少年流感的预防;美国的药品说明书批准,年龄大于14天的新生儿就可以用于治疗,但预防时,仅批准1岁以上的儿童使用;美国儿科学会和疾控中心认为,只要孩子生出来,就能用于治疗,3月龄以上的孩子可用于流感预防。2015年我国的《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也推荐所有孩子都能使用奥司他韦治疗流感,大于3月龄的孩子就能用于预防流感。值得注意的是,奥司他韦治疗时间是5天,预防时间是10天,不要觉得孩子病情好了,就擅自停药。


奥司他韦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耳痛和结膜炎等,呕吐最常见,一般只吐一次,继续服药也可缓解,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导致停止治疗。为了减少这种副作用,可以和食物一起服用。曾有偶发短暂的神经精神事件的报道,在使用该药治疗期间,应该对患者的自我伤害和谵妄等异常行为进行密切监测。


除奥司他韦,流感可选用的抗病毒药还有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扎那米韦,7岁以上孩子才能使用,并且因其可导致气管痉挛,对于部分呼吸道疾病,如哮喘的孩子不能使用,吸入时也比较难操作,所以目前使用较少。帕拉米韦,静脉使用,在重症患者及无法口服的儿童患者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


抗流感病毒药应该在什么时间使用呢?推荐在发病48小时进行抗病毒治疗,这样效果最好。因为用晚了,病毒都复制得差不多了,这药又杀不死病毒,只能减少新的病毒出现,所以效果就差了。研究表明,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能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另外,抗病毒治疗推荐的治疗疗程为5天,但5天后病情仍很严重,应考虑延长疗程。


来源:健康报